叶伯巨给朱元璋上疏,他说中了历史的进程,但是他下场很惨

洪武九年,星象出现一些异常现象。这在古代,被认为可能是上天的不满,有可能会有凶事发生。

于是朱元璋下诏令,希望有人可以进谏,真得有人上疏,但是他的下场很惨。

叶伯巨,不知此人生于何年,只知道他的话,就像预言一样,说中了历史的进程。有时候翻阅历史,看到一些人,总是为他们的敏锐的判断而赞叹。

叶伯巨上疏的重点总结下来,当时的朝廷,有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分封太侈,二是用刑太繁,三是求治太速。

其实这奏疏,如果只有后两件事,可能朱元璋不会那么生气,真正让朱元璋生气的,第一件事,对于分封制的看法。

叶伯巨认为朱元璋推行的分封制,让诸王各自有了封地,而且有的藩王的势力庞大,在一些藩王的城市防御上,以及王府的建设上,不亚于天子之都,并且守卫人数也很多。

叶伯巨担心多年以后,会造成尾大不掉。如果到时候再夺去他们的封地和权力,这些藩王必定会生怨恨。

朱元璋看了这奏疏后,火冒三丈。

朱元璋认为这奏疏是离间他和孩子们的感情,要求赶紧逮捕叶伯巨,并且朱元璋要亲自射死他。

叶伯巨给朱元璋上疏,他说中了历史的进程,但是他下场很惨

其实早在叶伯巨上疏之前,就和他的朋友说过:“现在的天下,有三个隐患,有两个隐患容易发现但危害来得比较慢,还有一个隐患,比较难于发现,危害来得却快!”那个隐患难于发现,但是危害来得快的,就是指的分封制。

叶伯巨的下场也确实挺惨,下刑部狱,死在狱中。

其实朱元璋那么多从臣子,难道真得就没有人发现诸王分封的隐患?那也太小看朱元璋身边的那群聪明人,毕竟西汉的“七国之乱“早已发生,这些聪明人,怎么会不懂呢?

但是敢有勇气指出来这点,太难了,毕竟这事涉及皇家家事,万一被这些藩王报复呢?

而且上疏这事,也容易惹怒喜怒无常的朱元璋。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但是历史上总有一些人,愿意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也是后来很多的明朝官员也在做的一件事情,他们认为皇帝做得不对,他们就要指出来,指出来的方式有时候虽然显得迂腐,但是这些文弱书生的手里,有且只有的,也只有那一支笔。

叶伯巨为什么会下场这么惨?

叶伯巨的这奏疏,踩在了朱元璋的痛点上。

一是朱元璋对于亲情特别看重,这也是他哪怕写了《御制纪非录》,把皇子干的坏事记下来,但是也不会对皇子痛下狠手的原因,年轻时候失去父母,让朱元璋多年后的心里回想起来,仍然很痛苦。

看他写的《御制皇陵碑》,从文字里就能感受到朱元璋对于失去父母亲人的悲伤。

他之所以分封自己的儿子们,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他自己的心理上的补偿,他辛辛苦苦创业,打下的这个基业,就是要维持家族统治。

他甚至都定好了后代应该用哪些字辈,让他们领薪水,可惜他想不到的是,他安排得这么明白,历史是不会让他如愿以偿的。

二是,朱元璋分封也是为了维护家族统治,在他的眼里,他的儿子们比武将更值得信任。但是他也担心在外的藩王和皇储相处不融洽,花了巨大的心思用来对于他们德行的培养。

从朱元璋对皇子的分封地来看,太过富饶的,他也不会分封,就像他比较宠爱的周王朱橚,刚开始有人提议让周王去杭州,朱元璋的顾虑就是杭州是天下富庶之地,不能去,后来让周王朱橚去了开封。开封这地,不容易守,但是容易攻。

朱元璋把藩王分封到各地,是拱卫京师,可惜他想得比较好,实际上这个尺度,是他难以把握的。

还有一点,叶伯巨上疏的时候,那时候藩王还没成气候,所以叶伯巨的上疏,实属十死无生。

叶伯巨死了之后,臣子们知道了分封这事是朱元璋的痛点,不能提,于是聪明地不提了。

于是洪武年间的后期,诸王就藩后,他们会参与战争,就像朱棣会参与北征,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藩王,是更有野心,于是就形成了太子弱势,藩王强势的情况。

而且长幼之序未明,诸王对于太子,并不是那么尊重。强者之所以是强者,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强大,才能得到尊重,而不是仅仅依靠着嫡长子继承制,靠着投胎就能行。

但是也有另一个人,卓敬,在叶伯巨死后,也曾经和朱元璋提过:

京师,天下视效。陛下于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饰与太子埒,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令天下?

——《明史·卓敬传》

朱元璋的回答是:“你说得极是,我未曾考虑到这点。”

后来对卓敬越发器重。

在建文初期,卓敬还和建文帝提议,说燕王朱棣有雄才大略,应该让朱棣的封地迁移到南昌,这样便于控制。

但是建文帝没有采用卓敬的建议。

后来朱棣当上皇帝,朱棣因为这事责怪卓敬,朱棣刚开始还不想对卓敬下手,奈何姚广孝和卓敬有隙,姚广孝和朱棣说了一句关键话,“如果卓敬的建议被采纳,哪有陛下的今天?”

最终卓敬被斩,而且被诛杀三族。

叶伯巨给朱元璋上疏,他说中了历史的进程,但是他下场很惨

朱元璋留下的摊子给朱允炆,让朱允炆也很难办。面对削藩这个难题,朱允炆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建文帝选择了削周王、岷王,齐王、湘王、代王。

结果是周王被发配到云南,岷王被流放漳州,齐王被囚禁在京师,代王被软禁在大同,湘王自杀而死。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燕王朱棣靖难起兵,后来登上皇位。

那么朱棣登上皇位后,同样也要面临削藩这件事情,他是怎么处理的?

叶伯巨给朱元璋上疏,他说中了历史的进程,但是他下场很惨

他采取的策略很特别。

第一步,他并没有接着下手,反而把周王、齐王、代王、岷王恢复爵位,尤其是周王,因为是他的亲生弟弟,除了恢复爵位,还加岁禄5000石,还有一个被增加岁禄的亲王,谷王朱橞。因为谷王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时候,开金川门迎降。

朱棣这么做很简单,先获得这些藩王的支持,看看能不能通过这样的策略,不费兵力就可以削藩。

朱棣削藩面临的局势,和建文帝削藩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因为建文帝的大刀阔斧地削藩,藩王林立的局面,在朱棣时期已经不存在,而且因为朱棣是以靖难之役夺得皇位,这种武力压迫,让其他藩王也不太敢轻举妄动。

朱棣和朱元璋有一个和不同,朱棣是信任功臣,让功臣守边,但是他派遣宦官监军。

朱棣对藩王的政策是把好处给你们了,如果你仍然不老实,那朱棣就下手了。

朱棣下手的第一个藩王是齐王,因为他恢复爵位后更加放肆。朱棣下手的第二个藩王是谷王朱橞,史书上给的理由是朱橞图谋不轨。

表面上就削了这齐王和谷王两个藩王,朱棣后来削去了代王的三护卫和家属,以及岷王的护卫,并且罢其官属。

对于不危及皇权的藩王,就算劣迹斑斑,朱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分的时候就召来训诫一番。

这么看,朱棣真得是一个精明的人,他有武力,又有智谋。

历史上的很多事情,真得值得细细品味。

史料参考:《明史》《明成祖大传》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闪电 博客,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uerqingfen.cn/n/25982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闪电 博客的头像闪电 博客
上一篇 2023年7月15日 下午8:53
下一篇 2023年7月15日 下午8:57

相关推荐

  • 爱国情怀永不熄灭(这些名人名言帮你理解真正的爱国精神)

    爱国须以实际行动为基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有责任爱国。然而,仅仅口头上表示对祖国的热爱是远远不够的。爱国之道在于实际行动。近年来,一系列关于爱国的名言警句广为流传。毛主席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恩赐。”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享受祖国给

    2023年8月9日
    00
  • 热交换新风系统耗电吗(热交换新风系统耗电吗一般是)

    热交换新风系统是需要进行耗电来进行的,耗电量的大小是取决于你购买的系统设计参数来推断的,真正使用新风系统的话,耗电量并不会太高,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趣丁网带来的详细介绍吧! 热交换新风系统耗电吗 热交换新风系统需要耗电来运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电耗:风机电耗和换热器电耗。 首先,热交换新风系统需要通过风机将室外新鲜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将室外新鲜空气送…

    2023年5月12日
    00
  • 班长鉴定评语30到50字(大学生班级意见评语简短50字)

    工作成果显著,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班长鉴定评语30到50字1 该生认真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善于独立思考问题,遇到问题敢于请教,学风踏实。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群众,用心参加各项活动。)该员工思想上,为人正直,稳定谦虚。事业心进取心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集体。班主任对班长优秀的评语 你关心集体,毋庸置疑,敢作敢当,也有目共睹。班组长写给转正员工评语1 虽做蒸菜时间不长,但上进心强,肯吃苦。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经常一个人做两个人的工作,却毫无怨言。配合意识佳,微笑服务好,待客热情度高,团结同事。

    2023年8月7日
    00
  • 心灵鸡汤(时间流逝如箭聆听时间的智慧格言)

    时间如流水不可逆转时间如流水不可逆转,是一种普遍而又真实的观念。人们常说“时光荏苒”,意味着时间在人们疏远之中悄然溜走,无法挽回。经典格言也多以此为主题,警醒我们把握每一刻。“日落而息”的坎布里奇大学校训提醒着我们,在黄昏降临前要尽力完成

    2023年8月9日
    00
  • 张燕卿为何当汉奸?还能在日本安享晚年(张燕銮个人资料)

    常言道“老子英雄儿好汉”,不过也有例外的,甚至还有“老子英雄儿混蛋”,这事就发生在晚清名臣张之洞身上,他的两个儿子成了国人眼中的大混蛋。 张之洞是晚清名臣,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一生克勤克俭受人尊敬,他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清末的重要工业,生产的枪支被称为“汉阳造”,抗日打鬼子时还在用。 可他生的儿子却当了汉奸,帮着鬼子祸害中国人,张之洞是一个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2023年7月5日
    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科技,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