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家长老师适当的赞美的,这样幼小的心灵才会得到营养,孩子才会茁壮成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适当”,凡事都有度,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个赞美的“度”呢?
然然是个五岁的小女孩,长相甜美,性格乖巧。然然妈妈是个很尊重家庭教育的妈妈。她在孩子还在肚子里时就开始听家庭教育课。别的没记多少,但她脑子里老师说的对孩子要多赞美这句话却记忆犹新。所以,从孩子牙牙学语,然然妈妈总是不停地赞美孩子。然然会说话了,“呀!然然!真棒!真是聪明的孩子”;然然会走路了,“啊!真是好孩子!”;然然开始上幼儿园了,“哈哈!我家姑娘真了不起”!如此这样,孩子做一些小的事情,妈妈就大加夸奖。
可最近,然然妈妈发现孩子不对劲了。干什么都小心翼翼的,包括说话都患得患失,感觉做什么都放不开,妈妈就问她怎么回事?年幼的然然眼泪汪汪的,也说不清楚。妈妈一急之下,就去请教有关专家,结论是她给予孩子的夸奖太多了,害怕自己不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赞美——这个词是个很好的词。就是很小的孩子也喜欢赞美。可是,什么事过了头都不好。你以为多赞美孩子,会使孩子动力大增,殊不知万事有利有弊。你把孩子夸过头就不真实了,孩子们都不傻,可一味地赞美,超乎实际,时间长了,给孩子带来的是无形的包袱。
▲时不时地夸奖孩子会增加其压力
按常理来说,多夸奖孩子应该是好事,可偏偏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经过调查研究,对于同样参加竞赛的两个孩子,假如在第一轮比赛中,两个孩子旗鼓相当,如果这时,你去夸奖一个,对于另一个,不去评价。而在第二轮比赛中,取得胜利的往往是第二个孩子。为什么?心理学家给出了解释:受夸奖的那个孩子因此有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在后来的比赛中,总是患得患失的,害怕自己不行,结果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很有可能止步不前;而那个未受夸奖的孩子却是轻装上阵,心理上很轻松,所以再次比赛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那么,获胜的几率就大大提高了。
▲过分的“赞美”对亲情关系不利
作为家长,孩子的每一次良好的表现都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再小的孩子也是人,你的“赞美”不是无坚不摧的利器。孩子的感知告诉他,需要的是父母发自肺腑的真诚的爱,而不是天天挂在嘴边的“你真是太棒了!”你这种笼统的夸奖,孩子会不知所措,甚至,会很不适应。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只会影响到你们的亲子关系,因为孩子都是很聪明的,他们都有判断力,值不值得去表扬,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心里都有数。
也许,作为家长,你觉得很冤枉。都是为了孩子好,却落得这样的数落。刚才说过了,万事都应有“度”。当你发现,孩子在你的“赞美”声里,没有很好地成长,反而倒退,是你该反省自己的时候了。
① 最重要的是适当的“评价”
无论是“赞美”还是“打击”,孩子需要的是适当的“评价”。比如说你的孩子喜欢画画,每画完一幅画,你不要纯粹地就说:“哎呀!画得太好了!宝宝!你真了不起!”将心比心,孩子听了这句话,一开始确实很兴奋,可过了兴奋劲儿,就会害怕下一幅会画不好。这人的心理作用很重要,害怕画不好还真可能就不行了。这时,你只要淡淡地对孩子说:“宝宝,妈妈刚才看见你很努力了,相信你会越画越好的。”这样对孩子说,孩子对画画的兴趣会越来越浓的。
② 从心里对孩子表示“肯定”
对孩子表示“肯定”不是几句轻飘飘的“赞美”。孩子们每做完一件事,需要的也是这种“肯定”。孩子们都有自尊心,自尊心满足了就会慢慢进步。如果你家孩子有天上台表演节目,她扮演了一朵向日葵,下舞台之后,你就“肯定”地对孩子说:“这就是你扮演的向日葵呀,看得出,你很喜欢这个角色,给妈妈说说,这朵向日葵叫什么名字呀?”你不是纯粹“赞美”地说这件事,孩子反而觉得受到了尊重,因为自己在台上的辛勤演出妈妈都看到了呀!
据心理学家调查显示:我国大约有将近一半的儿童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玻璃心。
其实这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得六人专宠”,在享受宠爱和保护的同时,却也因保护过度而变得脆弱不堪。
01孩子脆弱、玻璃心,其实是父母“捧”出来的
很多人认为孩子玻璃心,是由于内心自卑,经受不住打击造成的。
还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于是时常在生活中采取“鼓励教育”。
其实这本没错,关键在于家长没掌握好技巧和尺度,反而导致被“捧”得过高,孩子输不起了。
▼为什么孩子们会有“玻璃心”和输不起的心态?
仔细回忆下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看看我们都做过什么事。
孩子玩耍时,家长在旁边小心地看管着;
孩子做手工时,家长生怕孩子完不成或被剪子等工具弄伤,于是主动代劳。
这些做法看似是在帮助孩子,实则是在培养孩子输不起的心态,慢慢又发展成玻璃心。
这不仅仅只是件简单的事情,背后更反映着家庭的错误教育理念。
有些家长说我这是在鼓励孩子啊,怎么反倒让孩子输不起了呢?其实问题就出在给孩子传递了三种错误的信息。
●第一种:结果>过程
我家宝宝还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把别人刚垒好的积木推倒,姥姥经常劝阻孩子说:“别推,倒了就不好看了。”
孩子大些的时候,又总喜欢和姥姥“比赛”。姥姥有时会故意放水输掉,可每次宝宝都会高兴地大喊自己是第一名。
慢慢下来,他就知道第一名才是好的,并开始刻意追求。
可情况比较糟糕的是,他会要求别人不许赢,必须自己才能当第一名,而越追求这个名次,孩子也就越害怕输。
●第二种:求安稳,少尝试
孩子小的时候,喜欢在地上爬,家长会说“地上脏”进而限制宝宝的行为;
等到孩子大了些,喜欢跑跑颠颠,家长又说安稳点,别摔了。
家长的限制和恐吓使宝宝害怕犯错,在此影响下,孩子不再愿意做尝试。这也导致他长大后做事没长性,做事情总容易半途而废。
●第三种:毫无意义的赞赏
好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真乖”、“真棒”这样的词汇,可实际上这些词却毫无营养和实际意义。
如果这种夸奖广泛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孩子实际上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哪些方面做得好,等到某些方面真的做好了才被夸奖时,也不会很珍惜。
而且孩子也会衍生出“唯我独尊”的心理,更加无法接受失败。
夸奖孩子时,一定要把他值得被夸奖的地方放大,且要适当提高难度,太容易得到的都显得过于廉价。
因而,如果不想养出“玻璃心”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避开以上三点雷区。
02家长面对失败的反应,直接影响孩子一生
大多孩子都是因为年龄比较小,自身认知力有限,所以才害怕失败。
可不同的家长,也会有不同的反应面对孩子的失败,而这又会直接对孩子造成影响。
1)抱怨型父母
“你真不争气”、“这点小事哭什么”、“你到底能不能做好?”
这类话总是被家长放在嘴边,可如此说话会让本就情绪不高的孩子,变得更加有挫败感,也会更加害怕失败和竞争。
2)无视型父母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开心一会就好了,还认为孩子小时候脆弱些不用管,是正常事,长大后自然就好了。
如果不注重这方面,就可能助长孩子负面情绪的发酵,最后造成更大的麻烦。
3)拼比型父母
孩子因失败而沮丧时,家长会鼓励孩子说:“没事,这次输了,下回咱们在别的地方赢回来”。
这种安慰感觉效果好像不错,可却无法让孩子明白真正导致失败原因是什么,也就无法正确调整心态。
孩子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一生引路方向的家长却没有正确育儿观。
03孩子玻璃心、输不起,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1)共情加疏导
小孩的心理较为脆弱,也比较容易情绪化,需要家长的及时调理和疏导。
有一次,我家宝宝不小心碰到了自己刚摆好的积木,当时哭得很伤心,姥姥就过去安慰道:“这个倒了,姥姥再帮你摆一个。”
我又说:“我知道宝宝一定是因为自己特别辛苦摆好的积木倒了,太伤心才一直哭的。”
又过了一会儿后,宝宝终于停止了哭泣,擦干眼泪后又继续着自己的工程。
成人的一生都充满了挫败感,就更不要说孩子了。所以,孩子因有一些小事情做不好而哭泣时,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理解和包容的。
这样的话语,才会让孩子调节好心态,不会因为害怕而留下心理阴影。
2)强调过程>结果
竞争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心态,谁都有不服输的心理,可怎样把不服输化为努力,就就需要家长的帮助了。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话,就算比赛输了,但我们也能体会到过程的快乐。
家长也可以给孩子分享自己成长中的小事情,教孩子怎样学会恢复自信,并让他学会发现过程中的美好。
3)鼓励孩子接受现实
孩子想赢是件好事,家长应该借着孩子这种心态,把“想赢”进一步转变为动力,而不是其努力过程中的阻力。
孩子有挫败感时,家长应第一时间放平心态,告诉孩子得不到第一不丢人,也要告诉孩子多观察别人如此经历时,是怎样的表现的。
比如,我们就可以给孩子找些榜样的力量,让他体会不同心境中,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
孩子出生后就宛如一张白纸,至于上面有什么样的色彩和图案,全靠成长或是家长的点缀。
既然想要孩子摒弃掉输不起的心态,家长就该及时引导,让他勇于直面问题和自己的不完美,只有不断强大,玻璃心才会变成钻石心。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知多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yuerqingfen.cn/n/3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