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它采用乐府旧题写就,在书写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的同时,亦不曾回避战争艰苦而残酷的一面。今天要赏读的这诗是第四首,也是系列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一二两句,诗人以雄浑的笔墨,勾勒出了一个数千里广阔的西北边陲。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水的北面,是横亘着的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便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唐代西北战事频繁,吐蕃、突厥两个部落,与唐军连年对峙。“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王昌龄这两句,其实不仅是对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同时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为重要的地理形势。
而镇守孤城的又是谁呢?自然便是那些守护边陲、沙场征战的戍边将士们,这便引出了下两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寥寥七字,便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残酷、敌军之强悍、边塞之荒凉淋漓地概括了出来。
然而即便金甲被磨穿,哪怕黄沙滚滚遮挡了视线,将士们报国的壮志也不曾消磨,他们发出铮铮的誓语: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闪电 博客,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yuerqingfen.cn/n/2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