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当年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自称“老夫”,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暗含了岁月流逝却壮志未酬的忧郁。“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写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将军左手牵着黄色的凶猛猎犬,右臂上立着苍鹰。随从战士们戴着锦缎做成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织成的裘衣,千军万马像疾风一样从空旷的山岗上席卷而过,烟尘滚滚。
“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以及打猎场面之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和抖擞的精神。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又何妨”,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够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虽“鬓微霜”,但“又何妨”,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够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词人以云中太守魏尚自比,委婉含蓄地借此表示希望朝廷重用自己,杀敌报国。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角度一: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角度二:“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角度三:运用比喻修辞,雕弓如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报国决心。引用,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边防重点。
角度四: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连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任选—个角度,内容具体,表述明确即可;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亦可。)
中考真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画面。
①将军左手牵着黄色的凶猛猎犬,右臂上立着苍鹰。随从战士们戴着锦缎做成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织成的裘衣,千军万马像疾风一样从空旷的山岗上席卷而过,烟尘滚滚。
②请从“狂、卷、挽”中任选一字说说这首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
②示例一:“狂”,激情狂放,统领下面的“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等,展现了粗犷豪迈的风格。
示例二:“卷”,体现了打猎场面宏大,气势壮阔。
示例三:“挽”,拉满弓的强劲姿态,表达了自己老当益壮、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十月,当时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任上。这年冬天,因为当地大旱,他带领随从去密州附近的常山祭天求雨。回来的途中,与同僚“习射放鹰”,会猎于一个叫铁沟的地方。这次会猎,触发了长时间蓄积在他胸中的报国情怀,于是豪情满怀,作此抒怀之壮词。
这首词通过对郊外打猎热烈场面的描绘,抒发作者希望能得到重用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这一切,又都是围绕作者自我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词的基本脉络。就是从外在形象写到内心情怀的。上阕以叙为主,着力描述了太守即作者自己出猎的飒爽雄姿和猎场的盛况。“老夫聊发少年狂”总领全词,一个“狂”字,确定了词的基调,同时也为“老夫”的行动和要求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写“老夫”的“狂”态,自我形象渐渐显现出来了:左手牵着猎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锦帽,穿着裘服,带着大批人马席卷平坦的山冈。场面声势,逐层展开。“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作者的心声得到了最完全的体现,是自我形象的突现:告知全城的百姓都随我身后,亲眼看一看我那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显示出来的非凡身手吧!这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把作者的“狂”态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说明自己不只是一个文官,也能率领千军万马报国杀敌。这就为下阕的请缨沙场铺下了伏笔。词的下阕,则以议为主,尽情地吐露了猎后的胸臆,陈述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三句,紧承上阕的“狂”态,引起下面的议论和述志。这三句可谓作者内心的剖白:我开怀畅饮,胸胆高壮,正欲报效国家,即使头发白了些,那又有什么妨碍呢?雄心不输于风华正茂的青年。因而,他不禁发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皇帝才能派遣冯唐那样的使节,手持符节,象赦免魏尚一样起用我呢?这里用的“冯唐赦魏尚”史事,显示了盼望起用的急切心态。最后三句,是作者自我特写,意即只要朝廷一声令下,我将把弓拉得象月一样圆,到西北边境去,狠狠打击入侵的豺狼。“天狼”本指天狼星,在古代被认为是天上的恶星,主侵掠。这里指辽和西夏。当时,这两个异族政权经常骚扰来的边境。在这里,作者的情感如天风海雨一般,逼人而来,完成了自我形象的塑造,也点明了词旨。全词从出猎到抒怀,一气呵成,上下两部分浑然一体,由叙事而抒情,高亢激越,气势雄伟,一气贯注,给人以整体的美感。苏轼本人也在《与鲜于子骏书》中称道这首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为这首壮词的成功而非常自豪。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为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堪称“直造古人不到处”的典范之作,就题材而言,他把打猎题材放进词里,是一次重大的创新,使词不再仅仅描写“小园香径”的闲情逸致和偎翠倚红的享乐生活,富有开拓意义,在艺术上突破了前人的窠臼,另辟新路,自成一家,刷新了词的意境和风格。言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这首词的问世,使词坛风气为之一变,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闪电 博客,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yuerqingfen.cn/n/27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