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250多年的战国时期,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较量,当秦国完成商鞅变法成为强大的战争机器后,各国都感受到了可怕的威胁,秦国的统一战争已经到了不得不发动的程度,而赵国对于秦国而言则是最重要的对手之一。
说到赵国,所有人的脑海中都会出现”胡服骑射”四个字。是的,在经历了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国的国力日益增强,到了赵惠文王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赵国与秦国之间最终必须一战的战争成为了决定历史发展轨道的国运之战。

公元前 260年,秦赵两国爆发了长平之战,这场战争在战国史中是比较有名的,战争的过程这里就不展开了,我们都知道战争结果——赵国惨败并失去了大量的军队,赵国也差一点亡国。
此时在位的赵国君主是赵孝成王(前265年——前245年在位),赵国的惨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赵孝成王,因为这时候的赵孝成王比较年轻,很轻易的中了秦国派人施行的反间计,将战场上负责指挥战争的廉颇换成了赵括,导致赵国最终被白起击败。

从即位时期到长平之战惨败,赵孝成王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昏君,然而在赵孝成王在位的21年里,公元前260年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的赵孝成王在任用赵括时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阻强行任用赵括,不仅使国力严重消耗而且导致邯郸被围,这可以说是刚愎自用;在此之后的赵孝成王在秦军包围邯郸时让他的叔叔赵胜向楚国求救,采纳虞卿联齐抗秦之策并在没有割地情况下与秦国和谈,最终在楚国军队的配合下解了邯郸之围,这可以说是回头是岸。
在赵国的威胁暂时解除之后,赵孝成王开始重用廉颇,在国力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取得鄗代之战的胜利,并多次击退来犯之敌。除此之外,赵孝成王让李牧守赵国北部边境,使匈奴不敢轻易侵犯赵国边境。赵国因此逐渐安定下来。

在赵孝成王后期,赵国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此时的赵国同时面临着两个威胁:一个是日益强大的秦国,一个是地理位置上比秦国更有威胁的魏国。赵孝成王选择了将主要精力放在魏国身上,于是在赵孝成王在位的最后一年攻下了繁阳,切断了邺县与魏国的联系,暂时延缓了来自魏国方面的危险。
这些就是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后的主要作为。

然而,赵国损失的国力直到灭亡的时候都再也没有完全恢复到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时期,衰落中的赵国在无形中已经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赵孝成王无论如何算不上是一个明君,如果说他在长平之战前是不成熟的昏君,那长平之战后的他算是逐渐成熟的一般君主,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先昏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闪电 博客,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yuerqingfen.cn/n/20514